失智症病人進食遇到困難主要的原因
- 認知障礙:
- 失智症病人在準備食物和使用餐具時可能會有困難。
- 因為專注力下降,容易被環境影響,忘記咀嚼和吞嚥食物。
- 這些殘留在口腔中的食物可能會滑入咽部,導致誤吸(aspiration),增加嗆咳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生理因素:
- 失智症病人多數是老年人,他們的口腔和牙齒功能不好,吞嚥肌肉力量不足,吞嚥反射變慢。
- 如果病人曾經中風或患有帕金森氏症,可能會導致吞嚥肌肉無力和不協調,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出現下列情況可能是吞嚥困難和進食障礙
- 吃飯時或飯後常清喉嚨咳嗽:因吞嚥肌力退化,食物殘留在口咽部導致誤吸。
- 吃完嘴裡還有食物殘渣:舌頭的肌力和控制力不佳,無法將食物完整地送到咽部進行吞嚥,殘存的食物會影響口腔衛生,也會增加吞嚥後誤吸的機率。
- 體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發現,但體重減輕是一個徵兆。
- 常常得肺炎:可能因食物或液體誤吸進入氣管,若無法有效咳出,導致吸入性肺炎。
怎麼幫助失智症病人吃得更安全?
- 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 Only):近年來,舒適餵食被認為是一種適合失智症病人的進食策略,其核心理念包括:
- 舒適的停止:當病人出現不舒服或抗拒進食時,可暫停餵食、評估原因,必要時可調整食物質地、餵食方式或環境,以提升進食的舒適度。
- 舒適為導向:盡量用不侵入的方式進食,減少壓力,讓吃飯的過程舒適和滿意。
- 調整進食環境、時間和頻率:
- 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等候時間。
- 在病人在清醒及想吃的時間吃飯,可降低因精神不濟造成嗆咳的風險。
- 如果無法專心吃完一餐,不要勉強,可改以少量多餐。
- 吃東西的姿勢和技巧:
- 坐直、上半身挺直90度、下巴後收、頭微微往下傾,以避免嗆咳。
- 用言語或輕觸提醒他要咀嚼與吞嚥,每一口不要太多,確定吞完再給下一口食物,可以有效降低嗆咳。
- 調整適合的食物性質與食器:
- 避免黏性高不易咀嚼的食物:如年糕、湯圓、帶骨肉類。
- 口腔功能不好的病人,可提供軟質或切細的食物,如:米糊、麥糊、果泥。
- 容易嗆咳的病人,可以在液體食物中加入增稠劑讓,但需注意增稠劑通常是澱粉類,可能增加熱量攝取,並需小心潛在的吸入風險(silent aspiration)。
- 可使用輔助工具如: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
- 注意情緒狀態:如有躁動或焦慮可能會影響進食,應嘗試找出讓他不舒服的原因,盡量排除,讓他安心吃飯。
- 進食後的注意事項吃完飯後要注意什麼?
- 清潔口腔:吞嚥困難或口腔功能較差的病人,可用濕棉棒或口腔護理工具清潔,避免口腔感染或吸入性肺炎。
- 不要立刻躺下:飯後應繼續坐直20-30分鐘,減少食物逆流或打嗝造成嗆咳。
失智症的吞嚥評估
- 失智症病人如果吃東西有困難,可能是認知問題,也可能是吞嚥或咀嚼功能不好,建議做完整評估來釐清原因。可以到復健科門診掛號,會了解病史、用藥情況、飲食與營養狀況,做理學檢查、神經檢查和臨床吞嚥評估。必要時會安排吞嚥攝影檢查,幫助找出吞嚥困難的原因,進一步設計適合的進食方式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