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科室
110年4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110年4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細胞治療是什麼?哪些病人能考慮呢?︱醫療新策︱張伸吉醫師
衛福部於107年9月發佈特管辦法,將新興於國外的新醫療技術「細胞治療」在有條件下的開放給符合的國人,免除你到國外求醫的艱辛,癌友先該留意哪些事?比方適應症、副作用有哪些?臨床應用狀態…。本集邀請細胞治療中心的副主任張伸吉醫師,快速先淺談「細胞治療」概念並分享過往一年半的心得。
乳癌常見6種治療方法-乳癌懶人包6
乳癌治療的發展方向為綜合治療,結合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內分泌治療和中醫藥的治療,根據臨床分期、辦症分型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來制定全方位的治療方案。
預防乳癌,掌握4要點-乳癌懶人包5
乳癌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初經早,沒有生育或生育晚,停經晚或服用女性荷爾蒙及乳癌家族病史等。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
乳癌常見3種檢驗方法-乳癌懶人包4
雖然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位,發生率也節節上升,不過乳癌的死亡率目前在全世界以及台灣並未跟著上升,反而有下降趨勢。除了治療的進步,乳癌篩檢的實行也充分達到早期診斷的目標,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乳癌的分期-乳癌懶人包3
乳癌分期的主要目的在確定癌症診斷,了解其侵犯的範圍和嚴重程度,幫助醫師和病人確立治療方式的最佳選擇,並且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
乳癌常見症狀-乳癌懶人包2
乳癌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國內外乳癌的發生率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著實對婦女生命健康造成大的威脅。大部分早期乳癌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多半的乳癌病人都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到了後期,乳房才會出現一些變化...
乳癌的高危險族群-乳癌懶人包1
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然而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患者一方面平均年齡逐漸年長,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年輕患者,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
110年3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110年3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肺癌五種治療方法-肺癌懶人包6
肺癌的治療視許多因素而定,包括肺癌的型態(非小細胞肺癌或小細胞肺癌)、疾病的分期和病人的全身健康狀態。許多不同的治療和治療的組合被用於治療肺癌。治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的身體狀況,還有疾病期別、腫瘤大小、位置來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
110年4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110年4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110年3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110年3月檢驗部臨床討論會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 展會精彩照片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3盛大登場,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特別聚焦在「細胞治療」、「人工智慧」、「多維列印」及「精準醫學」四大領域;呈現校院科研團隊最新研發的醫療科技與創新醫療應用豐碩成果,造福社會大眾與病患,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智慧醫療亮點
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以醫療創新技術帶動精準大健康產業嶄新未來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3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四天,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以「領航尖端 智能醫療 開創精準大健康」為主軸展現最新的智慧醫療亮點,呈現深耕尖端醫學研究、創新醫療科技的特色與豐碩成果,也特別設計AI互動體驗區,貼近與民眾之間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歡慶40週年!時光迴廊文史館璀璨登場
中國附醫歡慶40週年 !以「璀璨40,感謝有你」為主題,感恩社會各界的支持與答謝院內同仁的努力。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將以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做為學習的標竿,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友善醫院,發展尖端、人工智慧、精準、整合之數位醫療體系
整合幹細胞中心洪士杰主任榮獲今年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第16屆卓越醫藥科技獎」
本院整合幹細胞中心主任、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主任洪士杰教授,以研究主題:「間葉幹細胞在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及疾病轉譯之應用」,榮獲今年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第16屆卓越醫藥科技獎」。
醫療技術成果具科學突破性 跨校科研團隊榮獲科技部「2020未來科技獎」
鄭隆賓教授表示,此次兩校跨領域研究團隊發現,褐藻醣磁性奈米粒子不但可以活化免疫系統,對腫瘤展開攻擊,也能透過核磁共振讓腫瘤「現形」,提供即時的醫學影像,提升醫師對於治療狀況的掌握度。
心血管尖端醫療服務
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血栓,有九成以上來自左心耳內,房顫消融手術可減少心房顫動發作與改善生活品質,效果皆顯著優於藥物治療,左心耳封堵術預防中風的療效不亞於傳統口服抗凝血劑,手術的安全性也顯著提升。
恭賀~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徐偉成教授榮獲2020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徐偉成醫師帶領生物醫學研究所結合本院『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發展幹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及新藥開發,造福腦中風及其他神經功能損傷病人,榮獲2020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殊榮。
開創細胞治療新世紀 本院周德陽院長研究團隊開發細胞療法 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帶領的細胞治療研究團隊,開發細胞療法,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新發現一個免疫確認點蛋白HLA-G,可用於標靶多種實體腫瘤,以此蛋白設計出嵌合抗原受體(CAR)免疫細胞,也證實具有攻擊毒殺實體腫瘤的能力,已向美國、歐盟...
乳癌常見6種治療方法-乳癌懶人包6
乳癌治療的發展方向為綜合治療,結合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內分泌治療和中醫藥的治療,根據臨床分期、辦症分型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來制定全方位的治療方案。
預防乳癌,掌握4要點-乳癌懶人包5
乳癌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初經早,沒有生育或生育晚,停經晚或服用女性荷爾蒙及乳癌家族病史等。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
乳癌常見3種檢驗方法-乳癌懶人包4
雖然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位,發生率也節節上升,不過乳癌的死亡率目前在全世界以及台灣並未跟著上升,反而有下降趨勢。除了治療的進步,乳癌篩檢的實行也充分達到早期診斷的目標,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乳癌的分期-乳癌懶人包3
乳癌分期的主要目的在確定癌症診斷,了解其侵犯的範圍和嚴重程度,幫助醫師和病人確立治療方式的最佳選擇,並且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
乳癌常見症狀-乳癌懶人包2
乳癌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國內外乳癌的發生率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著實對婦女生命健康造成大的威脅。大部分早期乳癌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多半的乳癌病人都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到了後期,乳房才會出現一些變化...
乳癌的高危險族群-乳癌懶人包1
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然而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患者一方面平均年齡逐漸年長,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年輕患者,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
肺癌五種治療方法-肺癌懶人包6
肺癌的治療視許多因素而定,包括肺癌的型態(非小細胞肺癌或小細胞肺癌)、疾病的分期和病人的全身健康狀態。許多不同的治療和治療的組合被用於治療肺癌。治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的身體狀況,還有疾病期別、腫瘤大小、位置來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
預防肺癌,掌握5要點-肺癌懶人包5
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有70%病人發現時已為肺癌末期;一旦是末期肺癌,其5年存活率僅4.2%。肺癌篩檢無法預防肺癌的發生,但可以因為早期發現接受治療而降低因肺癌導致的死亡率。
飲食有智慧 老得慢一點
端粒(telomeres)是人體染色體末端的結構,具有保護基因穩定性的作用,也是決定高等哺乳動物衰老和長壽的主要因素之一,許多研究都顯示,端粒的長度與壽命長短、壓力、基因損傷和衰老、癌症、代謝症候群等相關疾病有直接關聯。
肺癌常見檢查診斷方法-肺癌懶人包4
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診斷困難,有70%病人發現時已為肺癌末期,肺癌篩檢雖無法預防肺癌的發生,但可以因為早期發現接受治療而降低因肺癌導致的死亡率。
細胞治療是什麼?哪些病人能考慮呢?︱醫療新策︱張伸吉醫師
衛福部於107年9月發佈特管辦法,將新興於國外的新醫療技術「細胞治療」在有條件下的開放給符合的國人,免除你到國外求醫的艱辛,癌友先該留意哪些事?比方適應症、副作用有哪些?臨床應用狀態…。本集邀請細胞治療中心的副主任 張伸吉醫師,快速先淺談「細胞治療」概念並分享過往一年半的心得。
細胞治療中心介紹
本院是衛福部率先通過全台第一間樹突細胞結合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DC-CIK)治療實體腫瘤與樹突細胞治療實體腫瘤的醫院,可針對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瘤(腦轉移癌)、上皮性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頭頸癌、肝癌、乳癌和大腸直腸癌與肺癌等9種的癌患治療。在癌症治療上,未來也擬申請殺手細胞(CIK)、T細胞(gamma delta)治療。
無限可能的起點 細胞治療(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療法-樹突細胞疫苗治療及CAR-T治療介紹
無限可能的起點 細胞治療(幹細胞)
幹細胞的神奇功能介紹及幹細胞治療實例說明-缺血性腦中風、心肌梗塞
洪士杰
洪士杰特聘教授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所特聘教授、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主任、教育部深耕計畫各色領域中心「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兼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幹細胞於再生醫學及癌症之基礎、轉譯及臨床研究。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Molecule Cell, Gastroenter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Blood, J Clin Invest,及J Hepatology 等重要學術期刊。曾多次獲得中華民國骨科研究學會年度最佳論文獎(2011-2014)、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2年, 2016年)、台北榮總醫療技術創新獎(2013年)、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年度創新獎(2015年),臺北生技獎-技轉合作獎之優勝(2015年)及李天德醫藥科技獎(2020)。並曾擔任科技部骨科、幹細胞及再生醫學學門複審委員及學門共同召集人;曾經或現在擔任再生醫學會理事長,骨科研究學會、幹細胞醫學會及細胞治療協會等理事及常務理事。
劉詩平
劉詩平老師目前為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專長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與退化性神經性疾病,著重於幹細胞治療方面的研究,主要主題有二: 1.多能性幹細胞的維持:找出中草藥純化物可以取代LIF用以維持幹細胞的多能性,同時,我們也開發了取代滋養層細胞的生醫材料,並驗證其可以維持多能性,此一部分已有多篇論文發表。 2.製作罕見疾病病人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並用於篩藥平台的開發與細胞治療的研究,以利將來應用於客製化的臨床治療。
柯智淵
柯智淵醫師為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會員,專長為微創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及膝關節)及關節注射治療。近年來更鑽研電腦輔助保膝手術、保髖手術、退化性關節炎細胞治療技術及骨折畸型矯正手術。
趙坤山
趙坤山院長為國際知名的癌症治療專家,多項專長包括: (1) 癌症放射治療 (2) 癌症分子影像診斷及治療 (3) 各項特殊癌症治療技術(4)癌症免疫細胞治療。趙院長專精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IGRT)、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SBRT,SABR),並運用放射線治療配合免疫細胞治療提升治療加乘效果;具有豐富著作發表,為多本國際暢銷放射治療教科書作者,包括 ”Radiation Oncology Management Decision”, “Practical Essentials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等,並研發出全球第一台具即時影像診斷的腫瘤放射治療儀器。
劉德模
劉德模醫師是牙科的專家,擅長於牙周病細胞治療(再生醫學)、人工植牙。劉醫師獲美國賓州大學哲學博士。牙周病自體細胞移植手術,除可治療嚴重的牙周病外,還可運用在牙床重建及牙齦的整型美容。牙周病自體牙幹細胞治療要先培養出牙幹細胞,用來治療嚴重的牙周病,促使受損的牙周組織得以完整修復。牙幹細胞治療牙周病有縮短手術時間、減輕術後疼痛及腫脹的不舒服感、高度修復功能的優點。
陳國樑
陳國樑助理教授同時具有台灣外科及泌尿科專科醫師資格,專長領域包括小兒泌尿醫學、男性性功能障礙等;在結石及攝護腺疾病的治療上,亦有所長。陳醫師曾連續前往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暨哈佛醫學院組織工程暨細胞治療實驗室、美國北卡羅萊那州 Wake Forest 大學暨醫學中心再生醫學部門受訓,在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領域,是國內少有的人才。目前身兼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小兒泌尿委員會委員。
許晉榮
許晉榮主任的專長在 1) 逆轉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及微創關節鏡旋轉肌袖肌腱修補與重建手術。2) 運動傷害治療:包括關節韌帶重建、半月狀軟骨損傷及異體半月狀軟骨移植手術治療、關節反復脫臼和肩唇修補、及針對退化性關節病變使用關節鏡微創手術及生長因子注射及細胞治療。3) 骨創傷治療包括四肢複雜性骨折、脫臼、或合併複雜性骨折脫臼之治療與重建 (例如肩關節脫位合併骨折、肘關節脫位合併骨折及韌帶損傷、膝關節脫位合併韌帶損傷、脛骨平台複雜性骨折及近關節處複雜性骨折) 。 4) 骨折微創手術 (結合關節鏡手術技術) 來治療如前、後十字韌帶扯離性骨折、脛骨平台骨折、肩盂骨折。
邱正廸
邱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組醫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碩士在職專班會計與決策組管理碩士,為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專任及教育部部定副教授、台灣微創脊椎醫學會監事、曾任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外科加護中心主任、台灣微創脊椎醫學會理事、亦曾先後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及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邱醫師為人親切,手術卓越精湛,深獲病患好評。
陳德誠
陳德誠主任曾任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與神經加護病房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主任、台北分院副院長。畢業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慈濟大學醫學研究碩士,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目前擔任本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主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亞太微創脊椎及頸椎醫學會會員、台灣微創脊椎醫學會會員、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
劉俊麟
劉俊麟醫師曾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擔任台灣神經腫瘤學會監事、台灣神經脊椎學會理事、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及監事,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手術室主任、人體器官保存庫副主任、組織庫副主任。專攻脊椎系統疾病,針對高位頸椎手術及脊髓腫瘤等困難手術尤有專精,另外在小兒神經外科方面的脊椎病變及先天畸形治療更有深入研究,近年來對脊髓損傷及相關細胞治療亦有先進治療。
《癌篩好康報》50後,這樣拒絕大腸癌
猜猜全球盛行率最高、也是台灣最多人數的癌症??沒錯!正是大腸癌,50知天命的你,特別要注意已邁入高峰期。尤其這些年,社會上許多知名人士如李國修導演、資深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先生、葉教授、名嘴汪笨湖等人都因它而相繼離世,引起國人的惋惜與關注,不如好好檢查、認識大腸癌的緣由,平常就先愛護它,才是你健康上的王道之策。
腎臟醫學中心 您身邊的緊密戰友
賴彬卿醫師專攻腎臟疾病的診治;包括腎臟移植、急慢性腎臟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高血壓、糖尿病等。賴副院長特別在腎臟移植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亦擅長其他腎臟相關疾病。 腎臟疾病通常以血尿、蛋白尿、電解質異常、水腫、伴隨高血壓等症狀表現;而慢性腎功能衰竭(簡稱慢性腎衰)的病人必須考慮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
《細胞治療》抗癌新曙光,你了解多少?
細胞治療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已進行許久時間,在2018年9月,衛福部正式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開放「細胞治療」成為最大亮點,除了嘉惠病人之外,更推動醫療生技的發展。 全球生醫產業的熱門議題,您知道什麼是「細胞治療」嗎?開放6大項治療技術與其適應症?在細胞治療前應知道哪些事? 快來聽聽醫師們怎麼說….
身體的感受!不能忽視的疼痛問題
陳德誠醫師曾任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與加護病房主任。陳醫師待人和譪可親解釋病情詳細清楚。 主要對脊椎疾病,微創脊椎手術,疼痛手術及神經急重症病患手術及照護學有專長,另外在神經功能性手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中風及神經疾病上多有研究學有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