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專區

員工健康與安全

:::

員工健康與安全

中醫大附醫深信員工是奠定機構永續發展的基石,尊重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兼顧制度化與人性化,公平對待所有員工,建立多元溝通管道,運用資訊科技及流程改善減少員工工作負荷,創造良好工作與學習環境,並運用醫療照護之專業照顧員工及其眷屬之健康,使員工無後顧之憂,成為醫院長期的經營夥伴。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中醫大附醫致力提供員工優質、安全、友善的工作環境,確立符合國際與國內標準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且通過ISO 45001 & TOSHMS 雙驗證,系統涵蓋100% 員工及非員工工作者,透過定期內部、外部稽核與持續改善,落實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的持續優化。

設有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其中勞工代表7 人(佔委員總人數1 / 3),每三個月召開會議,監督與檢討院內職業安全衛生議題,職業安全衛生室(簡稱職安室)為執行單位,訂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計畫」,持續落實各項安全衛生作為,消除危害並降低職安衛風險。

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每年持續訓練以強化員工安全認知、職安衛管理系統、職災防範等知能,對於特殊作業員工(如:使用危害性化學品的員工)提供額外訓練。外包人員每年亦須接受一定時數的感染管制、危機管理、職業安全衛生等在職進修課程,並配合消防教育訓練及演練。2023、2024 年於職業安全衛生課程與危害通識課程,共18,015 人次完成受訓。此外,職安衛相關人員(包含: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有害物作業主管、缺氧作業主管等),皆依法規完成訓練取得證照並定期回訓。

化學品管理

中醫大附醫制定「化學品使用管理規範」,各單位每年更新單位危害性化學品清單,並確認安全資料表期限,職安室
彙整化學品清單上傳網路資料庫(威煦化學雲)。化學雲彙整全院各單位之危害性化學品清單,能提供即時縱向、橫向查
詢,掌握全院危害性化學品之數量、使用量、儲存量;針對化學品評估及分級管理,化學雲系統能提供快速判斷化學品風險等級,完成分級評估。經由系統提醒機制,即時更新即將過期之安全資料表,並能完整保留版次符合法規保留3 年之要求,維持資料正確性和系統即時性。

因應2023 年9 月22 日屏東明揚工廠大火造成重大傷亡事件,為防止類似事件發生,進行相關檢討改善,並重新檢視
各單位使用之化學品,尤其是柴油、酒精等存放量,酒精室最高儲存量不得高於400 公升,由藥劑部確實管控;柴油由工
務室依法設有保安監督人及保安檢查員定期檢查設施設備安全。職安室亦啟動全院化學品清查,由各單位確認所使用公
共危險物品種類(第一類至第六類),並由單位主管簽署「化學品清查確認聲明書」。為使發生災害時能立即因應,防災中心皆放置全院平面圖、危害性化學品清單(紙本分棟列冊)、酒精/油槽存放地點及安全庫存量等資訊,以利災害發生時能立即與到場之政府救援人員(如:消防隊)交接。於2023 年12 月29 日辦理行政輪值主管教育訓練,透過影片講解,宣導全院平面圖及危害性化學品清單於防災中心的存放位置以及交接主管機關應注意事項。

於2024 年新制定「防火安全儲存櫃使用管理規範」,單一地點之易燃性、可燃性化學品存放量超過5 公升應分區存
放或存放於鐵櫃或防火安全儲存櫃,鐵櫃、防火安全儲存櫃均應上鎖妥善管理,儲存量不可超過單位之危害性化學品清單所列最大儲存量,亦不可超過防火安全儲存櫃的規定容量。防火安全儲存櫃存放之化學品應考量相容性,放置於高強度耐腐蝕材質之盛盒、盛盤,儲存櫃內禁止置放紙箱等化學品以外的易燃物品。

 

危害辨識、風險評估及事故調查

依「危害鑑別及風險與機會評鑑管理辦法」,各單位每年派員針對作業環境、機械設備工具、危害類型、危害可能造成後果之情境描述及現有防護設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個人防護具)等內容進行安全衛生危害鑑別,作為實施安全衛生風險評鑑之依據,2024 年共計249 個單位完成危害鑑別風險評估,無顯著性風險。

發生意外事件或虛驚事件時,依「員工意外事故防範及處理辦法」,同仁現場進行必要處理後,須在第一時間通報單位主管,且於4 小時內填寫「員工意外事件報告單」通報職安室,以利事件瞭解及認定調查。職安室會同單位主管和當事人瞭解事件發生經過並討論後續改善方案,撰寫事件調查報告,於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提報。

針對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責成同仁現場立即退避,並進行後續應變處理;同仁如自覺有可能發生立即危險之情事,亦得在不影響其他人員安全之情況,自行停止作業退避至安全處所,並立即通報單位主管和相關單位,中醫大附醫事後不予以懲處或其他不利員工處分。

 

員工職業災害事件統計

2023、2024 年員工發生20 件損失工時之職業傷害事件、80 件無損工時之輕傷害事件,共計100 件職業災害(不含通勤交通事故、針紮/血液體液體暴觸案件及COVID-19案件),未發生死亡事件。職安室對每起工作中傷害事件會進行調查找出根本原因,對員工進行案例宣導、教育訓練,且協助單位改進工作環境或流程,防止相同事故再次發生。

中醫大附醫員工2022 年、2023 年在失能傷害頻率、失能傷害嚴重率及總合傷害指數均低於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公佈之全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值。

2024 年失能傷害頻率等指標相較2023 年有攀升趨勢,職安室於事件發生後會同單位主管進行事件調查,重新評估危害風險,經檢視多屬個人不安全行為及單位教育訓練未落實有關,為強化職場安全,透過強化員工教育訓練、制定並落實標準作業流程等,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暴力事件通報應變機制

醫療暴力事件不僅危害醫事人員身心安全,更妨害危急病人的就醫權益。中醫大附醫訂有「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及「醫院暴力高風險辨識暨暴力防範準則」,透過門禁管制、警民連線、24 小時保全人員及機動巡邏人員、高風險單位張貼反暴力海報,及急診室診療區與候診區作業空間明顯區隔等防範措施,且於各診間電腦設有暴力通知簡訊,遭遇暴力威脅時,行政輪值主管及防災中心相關人員可立即至事發地點就近協助。每年亦定期辦理暴力事件應變演練,加強員工緊急事件應變能力,確保事件發生時能即時通報、處置,減少人員傷害。2023 年於牙醫部、急診及精神科門診進行演練,共59 人參與;2024 年於牙醫部、急診、精神科門診及西醫門診進行演練,共91 人參與。

若不幸遇到暴力事件,立即應變通報事後召開檢討會議,由主任秘書會同醫行室、總務室、職安室及事件發生單位等相關單位一同商議。

透過「員工關懷小組」提供員工支援、傷病關懷、法律扶助、急難救助、心理諮商轉介及員工關懷門診等員工協助服務。另設置員工關懷專線、申訴專線及多項通報途徑,讓員工有多種傳達管道可尋求幫助。2023 年、2024 年分別有10 件、13 件傳真通報地檢署及衛生局之醫療暴力事件,員工關懷小組、職安室、醫務行政室等相關單位人員及單位主管均會關懷當事人,了解事件經過並提供協助。

 

承攬商安全衛生管理

針對承攬商人員之工作安全,中醫大附醫於各項工程施工簽訂合約前,皆會向承攬商進行危害告知,說明相關工作環境危害因子及須遵守之安全衛生事項,並於承攬商人員在院內施工作業或執行勤務時,由專責業管單位落實監督管理之責,另依職安法規訂定「承攬管理計畫」及「外部廠商安全衛生管理暨稽查辦法」,於院區內施行不定期之巡視查核,並利用施工前後借還施工背心之登記及每日施工前工具箱會議紀錄之回報掌握院內施工情形,除此之外,為響應環保文件無紙化,2024年起中醫大附醫「安全衛生須知手冊」更新為電子版,提供各承攬商下載參閱,期望承攬商遵守各項安全衛生規定,共同創造安全友善之工作環境。每年不定期召開協議組織會議、舉辦施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等,以落實安全衛生之宣導與溝通。

2023、2024 年累積共辦理4 場之施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總計227 人次參與。未來將持續落實供應商安全管理,且評估供應商進入院區施工之工時記錄機制。

 

員工健康管理

中醫大附醫每年提供員工健康檢查,大幅優於法規,建置員工專屬App(中國e 點靈),提供員工隨時關注自我健康狀況。在2024 年實施的「2023 年度員工滿意度調查」之「健康促進構面」中,員工對於2023 年進階健檢制度之滿意度為4.10(滿分為5分),且每年健檢參與率皆達90% 以上,顯示員工對中醫大附醫健康照顧措施的肯定。

 

・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

為減少因工作過度負荷影響員工身心健康,特訂定「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計畫」。於年度健檢時進行「疲勞量表」和「健康促進問卷」調查,由職安室分析與識別員工健康風險。對高風險員工提供電話關懷與衛教資料,依個人意願協助轉介至職醫科門診,同時會知單位主管以瞭解工作情況,實施有效介入與適當調整。

透過電話關懷、個別化健康指導、轉介至職業醫學科門診評估,以及在必要時提供專業心理師諮詢與輔導等多元健康管理措施,中醫大附醫員工異常負荷的高風險比率由2020 年的1.11%下降至2024 年的0.20%,2025 年將持續進行健康風險調查,並提供適切的關懷與協助。此外,舉辦健康促進講座及不定時開設運動課程,如心血管疾病保健知識、控糖護心飲食攻略、有氧課程與體感運動等,協助同仁舒緩壓力、消除疲勞,並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院區內亦設有兩處員工健康促進中心,提供書報、點心、飲品及高級按摩椅供員工休憩,讓員工在工作之餘放鬆紓壓,促進身心健康。

・人因性危害預防

為減少因工作環境或不當工作姿勢所造成的肌肉骨骼疾病與不適,特訂定「人因性危害預防計畫」。在年度健檢時,進行「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NMQ)」調查,針對NMQ 疼痛評分3分以上員工,以電話關懷及衛教,瞭解其工作與疼痛的相關性,且依個人需求及意願,協助轉介至職醫科門診進行評估。

此外,中醫大附醫於2023 年、2024 年分別由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進行「肌肉骨骼傷害預防講座」、「肌本辦公之道- 上班族肌肉骨骼防護課程」,教導員工在家或辦公室皆能進行的簡易有氧、伸展技巧與肌力訓練,以預防肌肉骨骼疾病傷害,累積參與人次超過1,000 人次(含線上課程參與人次)。

 

・母性員工健康保護

為保障女性員工孕期與產後健康安全,中醫大附醫訂定「母性健康保護辦法」及「職場母性健康保護計畫」,懷孕或產後員工可填寫「母性健康保護通報單」自行通報,經職安人員及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與員工面談,評估作業場所危害及身體狀況,面談評估結果交由醫師分級並進行後續管理,提供健康諮詢與衛教,並提供禮品鼓勵同仁完成通報。2023 年、2024 年各有126 位、124 位員工接受母性健康保護。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

由中醫大附醫院長明確宣示對各種職場不法侵害「零容忍」之立場,與員工攜手建立安全、尊嚴、無歧視、互相尊重包容及機會均等的職場文化。針對職場不法侵害事件,依據相關法令,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及「醫院暴力高風險辨識暨暴力防範準則」,規範通報應變流程並全院公告周知。此外,定期辦理職場不法侵害防範相關教育訓練,以提升主管辨識及警覺能力,幫助員工瞭解職場危害因數,並持續推動職場友善溝通宣導。

現今社會有眾多# me too 事件受害者發聲,院內因應時事,於2023 年邀請吳泓毅律師講授「職場性騷擾防治」,此次講座共有5,508 人次參與,以期透過講座加強員工對不法侵害的敏感度、性別意識與管理知能,讓員工更加瞭解如何識別及應對職場性騷擾事件,進一步強化院內對性別平等與職場安全的重視,為安全與尊重的工作環境奠定基礎。

 

員工關懷

中醫大附醫訂定「員工關懷作業辦法」和「員工關懷作業流程」,並設置多元化關懷與溝通管道,方便員工隨時獲得支援與協助。中醫大附醫將通報路徑公告全院周知,於院內網公告或中國e 點靈App 都可查詢通報路徑,除了設置員工關懷(14480)及申訴(14450)專線外,中醫大附醫院內網亦提供電子表單通報,由相關單位進行事件調查及關懷。此外,由醫師、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成立「員工關懷小組」,進一步強化員工支持系統,並結合各單位主管即時關注員工身心、經濟、情感或家庭等狀況,運用跨團隊之專業能力,提供員工免費心理諮商、法律扶助、急難救助等支持,幫助員工應對職場及家庭挑戰,提供全面的支援與協助。員工關懷小組於2023 年、2024 年分別協助75 位、89 位同仁。

為推廣心理衛生並提升員工的抗壓能力與知識,每年舉辦員工心理健康、壓力調適、情緒管理、過勞預防之講座或活動,鼓勵員工於職場上實踐友善溝通,促進職場和諧,營造健康正向的職場氣氛。2024 年由精神醫學部張倍禎主任講授「專注在生活- 復原力之養成」,參與人次704 人。

危害辨識、風險評估及事故調查

依「危害鑑別與風險評鑑管理辦法」,各單位每年派員針對作業環境、機械設備工具、危害類型、危害可能造成後果之情境描述及現有防護設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個人防護具)等內容進行安全衛生危害鑑別,作為實施安全衛生風險評鑑之依據,2022 年共計189 個單位完成危害鑑別風險評估,其鑑別結果並未有顯著性風險。

發生意外事件或虛驚事件時,依「員工意外事故防範及處理辦法」,同仁現場進行必要處理後,需在第一時間須通報單位主管,且於4 小時內填寫「員工意外事件報告單」通報職安室,以利事件瞭解及認定調查。職安室會同單位主管和當事人了解事件發生經過並討論後續改善方案,撰寫事件調查報告,於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提報。

針對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責成同仁現場立即退避,並進行後續應變處理;同仁如自覺有可能發生立即危險之情事,亦得在不影響其他人員安全之情況,自行停止作業退避至安全處所,並立即通報單位主管和相關單位,中醫大附醫事後不予以懲處或其他不利員工處分。


員工職業災害事件統計

2022 年員工發生12 件損失工時之職業傷害事件、24 件無損工時之輕傷害事件,共計36 件職業災害(不含通勤交通事故、針扎/ 血液體液體暴觸案件及COVID-19 案件),未發生死亡或虛驚事件。
中醫大附醫員工2021~2022 年在失能傷害頻率、失能傷害嚴重率及總合傷害指數均低於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公布之全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醫院)平均值。


暴力事件通報應變機制

為保護全體同仁職場安全,確保事件發生時能即時通報、處置,減少人員傷害,除制訂相關辦法外,每年亦定期辦理急診暴力事件應變演練,加強員工緊急事件應變能力。若不幸遇到暴力事件,立即應變通報事後召開檢討會議,由主任祕書會同醫行室、總務室、職安室及事件發生單位等相關單位一同商議。

中醫大附醫透過「員工關懷小組」提供員工支持、傷病關懷、法律扶助、急難救助、心理諮商轉介及員工關懷門診等員工協助服務。另設置員工關懷專線、申訴專線及多項通報途徑,讓員工有多種傳達管道可尋求幫助。2022 年發生3 件傳真通報地檢署及衛生局之醫療暴力滋擾事件,專責人員皆已及時了解當事人狀況,且進行關懷與提供協助,暫無尋求心理輔導之需求。


承攬商安全衛生管理

針對承攬商人員之工作安全,中醫大附醫於各項工程施工簽訂合約前,皆會向承攬商進行危害告知,說明相關工作環境危害因子及須遵守之安全衛生事項,並於承攬商人員在院內施工作業或執行勤務時,由專責業管單位落實監督管理之責,另依職安法規訂定「承攬管理計畫」及「外部廠商安全衛生管理暨稽查辦法」,於院區內施行不定期之巡視查核,並利用施工前後借還施工背心之登記及每日施工前工具箱會議紀錄之回報掌握院內施工情形,且不定期召開協議組織會議、舉辦施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等,以落實安全衛生之宣導與溝通。2022 年辦理之施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有63 家廠商計93 人,以及院內同仁17 人(共110 人)參與,發放中醫大附醫「安全衛生須知手冊」供各承攬商參閱,期望承攬商遵守各項安全衛生規定,共同創造安全友善之工作環境。2022 年承攬商無發生職業傷害事件,亦無虛驚事件。未來將持續落實供應商安全管理,且評估供應商進入院區施工之工時記錄機制。

 

員工健康管理

中醫大附醫每年提供員工健康檢查,大幅優於法規;建置專屬健康APP,提供員工隨時關注自我健康狀況。在2022年實施之「2021 年度員工滿意度調查」,健康促進構面員工對於2021 年進階健檢制度之滿意度為81.6%(分項中最高分),顯示員工對中醫大附醫健康照顧措施的肯定。

 

員工身心健康保護

透過四大計畫「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人因性危害預防」、「母性健康保護」、「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持續降低危害員工身心健康之風險。

 

・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

訂定「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計畫」,於年度健檢以「疲勞量表」和「健康促進問卷」進行調查,職安室分析員工健檢資料和疲勞量表分數後,針對高風險者以電話關懷,且依同仁意願轉介至職醫科門診,另會知單位主管協助了解同仁工作情況,予以適當調整。於院區設置2 處員工健康促進中心,提供書報與點心供員工休憩,並有高級按摩椅供員工免費使用。2022 年之員工健康促進活動辦理芳療紓壓、運動課程等,協助同仁舒緩壓力、消除疲勞並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人因性危害預防

訂定「人因性危害預防計畫」,年度健檢時以「肌肉骨骼症狀調查表(NMQ)」進行調查,針對NMQ 疼痛評分3分以上人員以電話關懷及衛教,了解工作與疼痛相關性,依需求及同仁意願,轉介至職醫科門診進行持續性追蹤。2022 年NMQ 調查表回收5,463 份,其中需追蹤95 人,針對疑似有危害員工之單位進行現場訪視,職醫科醫師提供臨場服務紀錄,作為受訪視單位之改善建議,已完成13 個單位,其他將持續進行,預計於2023 年訪視完成。

・母性員工健康保護

訂定「母性健康保護辦法」、「職場母性健康保護計畫」,透過填寫「母性健康保護通報單」於同仁懷孕或產後自行通報後,經職安人員及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與同仁面談評估作業場所危害及身體狀況,並提供禮品鼓勵同仁完成通報,面談評估結果交由醫師分級並進行後續管理。2022 年共計116 位員工接受母性健康保護。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

由院長明確申明對各種職場不法侵害「零容忍」之立場,與員工共同建立安全、尊嚴、無歧視、互相尊重及包容、機會均等之職場文化。針對職場不法侵害事件,依據相關法令規定(如職業安全衛生法、跟蹤騷擾防治法等),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醫院暴力高風險辨識暨暴力防範準則」,明定通報應變流程並公告全院周知。另辦理職場不法侵害相關教育訓練,以增加主管辨識及警覺能力,了解職場危害因子,並持續宣導職場友善溝通。2022 年由精神醫學部鄭若瑟顧問講授「醫療職場善意溝通( 非暴力溝通)」,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PhD) 所發展的一種溝通與深度同理心訓練,用以應用改善團隊合作和醫病關係。


員工關懷

中醫大附醫期許員工擁有友善職場,訂定員工關懷作業辦法和員工關懷流程,設置多元化關懷與溝通管道,除了設置員工關懷(14480) 及申訴(14450) 專線,於本院院內網站也可使用電子表單通報,由相關單位進行事件調查;另由醫師、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員工關懷小組」,強化員工支持系統,結合各單位主管即時關注員工身心、經濟、情感或家庭等狀況,運用醫院相關部門之專業能力,適時給予免費心理諮商、法律扶助、急難救助等支持,協助員工於職場、家庭各方面困難紓解。2022 年度關懷協助56 位員工,包含員工關懷專線電話進線7 位、員工關懷提報單33 位、暴力事件關懷9 位、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轉介1位和其他管道轉介6 位。

每年舉辦員工心理健康、壓力調適、情緒管理、過勞預防之講座或活動,進行心理衛生之推廣及宣導,提升員工抗壓力、強化員工知能,並鼓勵員工於職場上實踐友善溝通,促進職場和諧,營造健康正向的職場氣氛。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