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10/21

器官移植術後的中醫輔助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中醫婦科 謝宜庭醫師中醫部中醫內科 林宏任主任

《列子.湯問》:「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這段扁鵲換心的記載,已可見中國古代器官移植的概念。

中醫調理減輕副作用

隨著生醫產業的進步,當器官出現不可逆病變,無法再以傳統方式治療,且醫學尚未有其他方法或機器代替時,器官移植已成為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

移植術後病人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類固醇或兼併服多種抗排斥藥物,甚至終身服用,藉由中醫調理來配合減輕其副作用,對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控制病情都有實質幫助。

移植術後病人常用藥物

移植手術過程的出血,術後的免疫與發炎反應,以及器官移植後所出現的發熱、少尿、移植部位腫大等排斥現象在中醫屬於熱證、濕熱、與瘀血證,因此經常使用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的方式減少免疫反應的誘發,並協助清除發炎產生的病理產物。

器官移植術後的中醫輔助

以下就門診常見的幾項治療副作用,分別說明,中醫調理的方法:

類固醇使用

類固醇長期大量使用,為外源性激素增加,初起會出現精神亢奮、面色紅赤、長痘痘、身體變胖、皮膚脹裂、怕熱、口乾、容易飢餓等症狀,水分蓄積、水牛肩、月亮臉、體重改變,在中醫辨證與陰虛陽亢,痰濕相關,治療上會選用滋陰清熱與化痰利濕的藥物。

抗排斥藥使用

隨種類不同,會有不同的不適產生。

口腔潰爛

抗排斥藥物所造成的口腔黏膜潰爛,中醫辨證屬於津傷與陰傷的情況,臨床上可用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藥物,也可以使用滋潤的食物如鮮百合、沙參或西洋參等藥物煮後涼服,以緩解口腔的情況。

齒齦增生腫大

抗排斥藥物會造成齒齦增生腫大,胃經循行過齒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陰虛火,胃火,或是胃陰虛內熱,皆有可能造成此症狀的產生。

噁心嘔吐腹瀉

抗排斥藥物會損傷脾胃,影響腸胃消化系統,造成噁心嘔吐,噯氣打嗝,會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佐以降逆、理氣、清熱、生津、化飲來達治療嘔吐的目的。

周邊神經病變

抗排斥藥物會破壞神經細胞而干擾訊息傳遞,造成手腳皮膚異常敏感及疼痛,甚至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中醫辨證中與經絡受損相關,治療上常會加入通經活絡的藥物去做治療,像是藤類藥物,雞血藤,首烏藤等。

骨髓抑制

抗排斥藥物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紅血球,白血球,抑或血小板下降,針對不同的血球下降,與其生理功能,可分為補氣養血,或是補氣健脾,滋養肝腎,抑或血小板下降伴有各式出血,以補氣攝血,涼血止血的方式進行調理。

感染

抗排斥藥物會導致免疫低下,降低細菌、病毒及黴菌侵入人體的防衛機轉,中醫辨證當中會考慮扶正祛邪,會考慮是否有足夠的正氣去抵禦外來的病原,並根據外邪的屬性加以治療。

肝功能上升

有些抗排斥藥會對肝臟有損害,可能會表現在指數上升,肝區不適脹痛,黃疸等,此時中醫辨證數濕熱,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方式為主,常用像是梔子,茵陳,柴胡,龍膽草等,幫助減緩肝臟發炎情況。

泌尿道症狀

有些抗排斥藥會有腎臟或膀胱毒性,會表現出尿頻,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狀,以利尿滲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式去處理,常見像是車前子,車前草,豬苓,滑石,澤瀉,白茅根,小薊,藕節等。

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

移植術後不可任意停用藥物,此外中醫輔助,應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用藥,不聽別人推薦的藥品,不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來路不明的藥,定期門診追蹤,若出現發燒,全身不舒適、疲倦、尿量突然減少等排斥反應宜儘快回診。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2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