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2/3/2

「斷捨離」心理治療:清除多餘的物品也能淨化心靈

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劉光興職能治療師

「常常找不到東西」、「翻來覆去東西還是找不到」、「東西放到櫃子深處就忘記了,更可怕的是還放到過期」,還有「甚至重複購買許多已經有的東西」。不曉得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常常發生在你的生活中?或者,在家庭中就有某些成員有這些狀況呢?

「斷捨離」心理治療:清除多餘的物品也能淨化心靈

老實說,我也是長期有這種困擾的人,也常常思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今天這篇文章則要使用我對心理理論的了解,以及一些補充資料來了解「囤積/過度購買」潛在的因素,並與醫訊讀者分享如何試著在心理上做預備,並開始進行內在與外在的整理(斷捨離)。

主體與客體間的關係:人與物之間是有情感的

你知道嗎?人與物是有情感的,就像人與人一般。人會購買某些東西,或刻意保留某些東西不丟棄,可能都跟「客體關係」有關哦!「客體關係」中的客體就是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而我們是主體。這些客體關係的根源來自於嬰兒時期的母嬰關係,是我們在長大後待人處事的基礎。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太多艱澀的理論,只要點出人與物是有情感的這件重點。

簡單來說,每種人與物的關係都是有價值的,像是為什麼你想要購買、你為什麼捨不得丟,或者明明這件東西已經破舊不堪了,你還把它留在身邊?這都跟客體關係有關。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家中大掃除,想要丟棄一些衣服跟長久用不到的東西。過程中,我找到了十年前我姊姊第一年工作包給我的紅包所買的外套,因為現在的身材已經跟那時不同,大概有五、六年沒有穿了,但我還記得那天晚上購買外套時我的歡心,以及對姊姊的感激。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我投注這麼多情感在東西上,而且這是一種「感激」的情感,導致我可能會想「如果我把外套丟掉,就是背棄姊姊好意」。

東西過多的源頭是「焦慮」

造成囤積的源頭還有「過度消費」,而過度消費的根源可能與「焦慮」有關。不過我認為焦慮只是萬般感受的統稱,我不會只稱「焦慮」的感覺為「焦慮」,也許「焦慮」只是種無法命名的感受或經驗,但卻不經意的觸發了不安、心跳加速的身體感覺。所以說,因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些議題,所以無法命名這樣的經驗。

以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過度購買」背後潛在的原因在於可能是種「對失去的恐懼」,或者說是「對落空的無法容忍」而形成的焦慮衝動購物。只不過,失去的要件很多元,有可能是自信、歸屬感、智慧、受尊敬的感覺,都可能是我們所渴望的事。換句話說,因為你心中缺乏某些東西,你才會購買這些東西來到你的身邊填滿空缺。有些人因為成長的過程失去太多東西了,而要反向填滿它。

舉個例來說,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居然焦慮到買了兩箱滷味的王子麵,最後吃不完過期,還造成浪費食物的結果。回頭想,這其實就是對「失去生命」(即將沒東西吃)或者「失去金錢」(因為東西要變貴了)的焦慮。

所以說,有些有囤積傾向或衝動購物的朋友,對「快要落空」的預期可能會來得比其他人還要再更早,而且還會災難化失去的後果。因此,當自己覺察到要過度消費買一些家裡已經很多的東西的時候,可以試看看踩踩煞車,問問自己:「我生命中有什麼重要的物件快失去了呢?」、「我有適當滿足我的焦慮嗎?」

「節儉的美德」與「捨不得丟」

承接上最前面討論的客體關係,我曾看到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討論「為什麼我們會囤積?」的主題,而更深入了解這部分。鄧醫師說道,囤積而丟不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情感已經灌注(投射)在物件上了,而這些情感就像是自己部份的靈魂住在物品上。這些靈魂可能會用多種方式居住在物件上,像是有些媽媽會把維持自信與存在感的靈魂,投注在廚具或一些媽媽常接觸的物件上。當我們跟媽媽討論要丟掉某些囤積物件的時候,媽媽可能會體驗到自己的自信也要一起被丟棄的感覺,因為那些物件是支持自己自信的源頭,內含著自己的故事與靈魂。而這種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價值觀被否定,或自己已經沒用了一般,所以要被丟棄。

我之前在跟媽媽討論要幫忙家裡斷捨離,每次都會大戰一番,過程都非常掙扎又辛苦。在幾次的溝通下也才發現,原來媽媽堅持不丟的原因可能跟家庭傳承的價值觀有關,因為幾十年前台灣的經濟狀況較差,相較於現在家庭教育一定更堅持節儉的美德。如果我們突然要把家人囤積的東西丟掉,也可能是打破父母親50∼60年來所深信的信念(或者說是違逆他們父母給予的教育)。亦是說,我們所要丟棄的東西住著他們靈魂中的某些元素。

因此,如果要幫助家人或朋友斷捨離,也可以溫柔的告訴他關於你的擔心和看法,而不是劈頭就指責對方是不是又不夠節制買太多,不妨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的家人朋友發現自己焦慮不安的來源。而且跟媽媽談妥斷捨離也實施斷捨離之後,媽媽反倒還很開心的跟我說:「光興,謝謝你幫忙媽媽!覺得環境變得簡單,我的心情好像也簡單了不少!」這時,我也發現原來媽媽是個念舊的人,不管是好的壞的,她都會留下,因為不知道怎麼決定去留,不管是心情或物品,都只會把它們留著。學會斷捨離後,媽媽也知道要怎麼跟壞情緒說再見。

如果要斷捨離,心裡要有怎樣的準備?

因為自己跟家人也常常身歷這種痛苦之中,我也嘗試研究過一些大眾心理學的書籍來幫忙自己。有一本斷捨離的經典書籍《怦然心動的整理術》作者近藤麻理惠於書中曾提到幾個斷捨離小方法,這些方法我在猜想,也是在練習整合跟再經驗個人內在客體幻想的運作。

  1. 斷捨離的過程,可以嘗試在心中跟物件溝通,感受是不是有怦然心動的感覺,這部分可能也是在感受物件裡的自己的靈魂。有時候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不捨,或是欣喜的感覺。
  2. 丟掉東西(或送給別人)都要向它感謝,感謝這些東西對我們的貢獻。讓自己能清楚知道這些東西即使不在自己身邊,也能知道自己十分重視它(也是自己),而不會有背叛物件(自己)的感覺。感謝可以製造一種對內外在客體的尊重,也是在跟不願面對的情緒(記憶)進行和解。

圖左: 透過整理的過程,與不安、焦慮的感受說再見

一定要斷捨離嗎?極簡跟斷捨離是不是浪費?

有這些困擾並不可恥,如果你因為過度消費或囤積而感到困擾,代表你心底深處正在向你呼救。正向的來說,斷捨離是認識自己的好機會,透過「選擇」與「丟棄」的過程,也順道整理自己內心的空間。因為每樣東西跟自己都會有那麼一段故事,從整理的過程中,也會開始反思,把不要的東西排除,而不是不捨得就把所有東西都藏在心裡(或在現實世界中堆積在房間內)。

最後,斷捨離不等於浪費,因為我們並不是為了斷捨離而丟東西,而是找到與自己有連結的事物,找到自己。而那些與自己無關而被丟在一邊的事物,則要被放在能讓它產生功能的位置。如果還完好的東西,也可以考慮賣出或轉贈。斷捨離的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那些沒有要用的東西其實好值錢」,但也可以想想,如果它留下來了,那它還值錢嗎?還是它更能發揮功效而不造成空間或地球資源的浪費?如果你跟我一樣,深受「過度購買」或是「囤積」之苦,考慮看看斷捨離吧!或許對你有幫助。

透過裝箱的方式將東西分成儲藏的東西(需要的時候再拿)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203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