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2/10/31

立冬進補,「補」! 「補」?「補」!?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吳美瑤醫師

立冬,每年的11月6~8日,代表著冬天來臨,溫度下降,水氣減少。正所謂秋收冬藏,配合四季變化,人體也要將精氣內藏以滋補腎水,因此民間普遍流傳立冬進補。但補有分溫補、平補、涼補,必須依照個人體質決定,個人體質又受到天生因素、生活飲食習慣、天候變化、情緒壓力等等的影響而改變,所以要進補需要仔細了解自己的體質,才不會「補」得其反。

立冬進補

手腳冰冷、身體怕冷、大便軟散、不容易口乾舌燥、容易疲倦、睡得好的人,比較偏向能量不足的,是屬於中醫「陽氣虛」的體質,這一類人才適合溫補,可以適度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十全大補湯等。

身體燥熱、大便乾硬、口乾舌燥、嘴巴破、煩躁睡不好的人,比較偏向一般人所謂「火氣大」的,是屬於中醫「實熱」或「陰虛火旺」的體質,就像用水壺煮水,水壺中的水不夠加上火太大會導致水壺太燙一樣,現代人如果以思考型工作為主,少運動,加上長期熬夜和壓力大,就容易形成這樣的體質,一旦用錯溫補方式,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只能涼補,可以適度食用木耳、百合、蜂蜜、何首烏之類養陰潤燥,才不會「補」得其反。

有一類人既怕冷又怕熱,冷熱不調,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吃東西容易肚子脹,大便有時正常有時偏軟或偏硬,就只能先把腸胃調整好,中醫所謂「脾主四肢肌肉」、「脾主生化氣血」,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就不會有氣虛的問題了,因此可以適度食用由茯苓、芡實、山藥、薏仁、蓮子等組成的四神湯調整腸胃功能,達到補氣又不會上火的功效。

當然,在進補之餘,也要適度運動,讓氣血循環順暢,才不會積累過多的代謝廢物,就是中醫所謂「氣滯」、「血瘀」、「痰濕」或「火熱」而造成身體負擔。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