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7/10/11

敗血症會奪命 切莫延遲治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胸腔暨重症系 陳致宇醫師

65歲的黃先生患有攝護腺癌,由於解尿困難,需長期使用導尿管。他於住院前2天發燒,並伴隨倦怠及血尿等症狀,家人曾帶他去診所治療,剛開始使用抗生素及退燒藥時,症狀會緩解,但效果漸漸變差,並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喘促及小便量減少等症狀,於是家人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醫院掛急診。

敗血症會奪命 切莫延遲治療

檢查發現,黃先生的血壓偏低,白血球、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及乳酸數值均明顯上升,尿液常規檢查發現有膿尿及血尿,診斷確認為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性休克。因為他呼吸喘促及持續性血壓偏低,醫師緊急插管,一度宣告病危並轉至加護病房,期間接受了升壓強心藥物及抗生素治療,同時由於腎功能惡化而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療。經過治療,黃先生的狀況逐漸改善,腎功能也恢復正常,順利拔掉氣管內管,2週後出院返家。

敗血症定義的沿革

敗血症是會致命的疾病。古希臘時代就有關於敗血症的命名與描述,但因過去缺乏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及器官支持治療,敗血症患者常常在患病初期尚未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前就已死亡,故一直到20世紀末,醫藥相對進步後,敗血症的定義才開始被深入探討。

早在1991年,敗血症被美國胸腔學院及重症照護醫學會(ACCP╱SCCM)定義為因感染所導致的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SIRS),隨著疾病連續演進惡化,更可能會出現嚴重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最後導致死亡。2001年,雖然嘗試將定義更新,但因對於敗血症症狀及徵候的描述過於冗長,不利臨床使用,故仍持續沿用舊版的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

以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作為敗血症的診斷標準,其敏感性及特異性早已備受質疑。另外,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敗血症、嚴重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是屬於單一疾病的連續過程,抑或是不同的疾病,目前也仍有爭議。2016年,歐洲急重症及重症照護醫學會(ESICM╱SCCM)針對敗血症及相關症候群發表了最新共識(Sepsis-3),其重要改變如下:

● 關於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及嚴重敗血症的描述及使用,已被廢止。

● 新的敗血症定義為針對感染而產生失調的宿主反應,進一步造成致命的器官功能障礙。

● 新的器官功能障礙定義為相繼器官衰竭評分(SOFA),與原本相比,上升2分以上。

● 敗血性休克為在部分的敗血症狀況下,出現嚴重的循環及細胞代謝失調,這種狀況常導致最後的死亡。定義為儘管給予適當的輸液治療,仍出現持續性低血壓,需要以升壓強心藥物來維持平均動脈壓>65 mmHg,且血中乳酸數值>2 mmol/L(18 mg/dL)。

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

近40年來,由於人口老化,敗血症發生率也明顯上升。根據美歐最新的估計,敗血症的發生率大約介於千分之0.4-1之間。更重要的是,由於治療的進展,敗血症的住院死亡率已從28%下降到18%。

根據現有人口統計資料,男性、非裔美國人種及年齡大於65歲,皆是敗血症的危險因子。一個蒐集了美國500家醫院相關資料的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病患僅占全部出院病患的12%,然而在敗血症的病例中,65歲以上病患卻占了近65%,相對風險高達13.1。扣除其他共病及嚴重程度的干擾後,敗血症病患若年齡大於65歲,其死亡風險可能較一般患者高出2.3倍。

任何可能壓抑免疫功能的狀況,譬如癌症、移植術後、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肝硬化、無脾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皆是敗血症相關的危險因子。癌症病患不管是癌症本身或是相關治療,皆會造成免疫功能壓抑,一個分析了美國6個州診斷碼的研究報告指出,癌症病患相較於一般患者,出現敗血症的相對風險將近4倍,死亡風險上升52%,住院天數也延長3倍,而其中又以血液性癌症及肺癌的影響最大。

常見感染源與病原菌

2009年發表的加護病房病原菌盛行率調查研究(EPIC II)顯示,在7000多個確認感染的病患中,最常見的感染源為肺部(64%),以下依序為腹腔(20%)、血流(15%)及泌尿生殖系統(14%)等。

而在感染病患中,約70%的微生物培養結果為陽性,其中47%為革蘭氏陽性菌,62%為革蘭氏陰性菌,19%為黴菌。若再按地區劃分,亞洲地區最常見的病原菌為綠膿桿菌(29%),以下依序為克雷伯氏肺炎菌(21%)、鮑氏不動桿菌(19%)、大腸桿菌(17%)、金黃色葡萄球菌(16%)及念珠菌(16%)等。

敗血症的治療方式

敗血症的傳統治療包括:

● 及早且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治療

一個在1989-2004年間蒐集2700位加拿大病患的研究報告指出,僅有50%的患者在出現低血壓後的6小時內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而治療每延遲1小時,與存活率下降近12%有關。最新的戰勝敗血症(SSC)治療指引,建議在確認敗血症後的1小時內,經靜脈給予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治療。

● 適當的復甦治療

藉由大量輸液、升壓強心藥物及輸血,以維持中央靜脈壓、氧氣飽和度及平均動脈壓等目標,自從2001年發表以來,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GDT)早已被全世界廣泛採用。然而在最近2年內,3篇集合總數超過4200位病患的多中心隨機控制試驗,證實了早期目標導向治療本身與一般照顧相比,無法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也間接證實了預後的改善或許與近年來支持治療的進步有關。

● 其他相關治療

包括採用肺部保護通氣策略、初步復甦後謹慎給予輸液、避免造成不需要的鎮靜治療、移除不必要的管路、器官支持治療、營養及血糖控制等。

醫師的叮嚀

敗血症奪命事件時有所聞,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與敗血症相關的感染及發炎症狀(發燒及畏寒等),以及有無相關的器官功能障礙徵候(意識改變、血壓偏低及呼吸喘促)。若有懷疑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8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