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8/11/15

防範眩暈發作 調整生活方式是關鍵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耳鼻喉部 王清源醫師

雲太太被救護車送來急診時,緊閉雙眼,嘴唇蒼白,手上拿著塑膠袋,沒一會兒就側身吐了一堆。她早上起床的時候還好好的,怎知才進廚房料理早餐,不一會兒就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嘔吐不止,爬不起來,還是雲先生聽到呼救聲前去查看,這才發現事態嚴重。雲先生嚇壞了,緊緊握住急診醫師的手,焦急地問:「她是不是中風了?您快救救她呀!」

防範眩暈發作 調整生活方式是關鍵

上述場景在急診室幾乎天天可見,雲太太真的中風了嗎?在大部分的狀況下,不是的,而是急性眩暈發作!

眩暈與昏眩不同,多與平衡系統有關

急性眩暈發作是一種非常不愉快的經驗,大多數病人都會有誤認為接近死亡的恐懼感,很怕再發生第二次。然而,只要頭暈都是眩暈嗎?其實不然。頭暈目眩的表現,大致上可以分成兩類:昏眩(dizziness)與眩暈(vertigo)。眩暈指的是病人在靜止狀態下,產生周遭空間環境移動或自己本身正在移動的錯覺。典型的病患大多會描述病發當時天旋地轉,四周東西好像跑馬燈般的旋轉;有些則描述彷彿地震發生,身體不停的上下或前後晃動;還有些病患形容很像是乘船時漂浮不穩的感覺。除此之外的頭暈,大概都屬昏眩居多了。昏眩可以是整天昏昏沉沉、精神倦怠、走路不穩、動作僵硬遲鈍,也可以是發作時不省人事的昏厥,有的則是眼冒金星,頭痛不已。

眩暈症大多與內耳、小腦及腦幹的平衡系統有關,屬於耳鼻喉科的範疇,臨床上需分辨是否為周邊或中樞前庭平衡系統的問題。周邊性眩暈屬於內耳疾患,其中有些會合併耳鳴、聽力下降等聽力學徵候,而大部分的周邊性眩暈如能確實診斷,往往可以得到比較有效的治療。

昏眩的原因複雜,多種疾病可能誘發

昏眩就不一定是平衡的問題了,其原因千奇百怪,有可能是內科疾病如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及嗜鉻細胞瘤等;也可能是神經學的問題,如巴金森氏症,小腦萎縮症等;甚至包括精神疾患,如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的患者,也常因白天精神狀況不佳而以昏眩的表徵前來就診。

除此之外,醫學的複雜性及潛藏的眾多例外,常常增加醫師對疾病診斷的困難度。例如椎底動脈循環不全症,肇因於脊髓中樞的血液循環不良,本屬神經中樞問題,卻因其同時提供內耳血液循環,所以也會造成周邊性的眩暈。又如急性前庭神經炎的患者,本屬周邊平衡疾患,但在發作後的恢復期,也會有昏眩的狀況發生。

確切診斷最重要,必須長期追蹤治療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知道,眩暈疾病的確實診斷比起後續的治療要複雜且困難得多。很多病人在診間一坐下,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掛錯科了?」的確如此,但是也不必因此而沮喪,要知道此病必須先經過詳細縝密的問診,再安排一系列繁複的聽力學與平衡檢查之後,方能初步確定診斷,有些患者甚至是在多年追蹤治療之後,綜合前後病況才得到比較正確的答案。所以,眩暈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長期的精密工程,需要醫病雙方的互相信任與配合。

生活方式要調整,並應注意個人安全

一旦確診為周邊性眩暈疾病,只要能確實遵循治療的方向與原則,大多可以獲得有效控制。常見的眩暈疾病如美尼爾氏症、急性陣發性良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椎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候群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的周邊平衡功能不良,無法找到確切原因,令人相當困擾。所幸多數周邊性眩暈患者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包括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與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輕鬆愉快,飲食少鹽偏清淡,這些生活方式的調整是預防眩暈發作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避免攝取咖啡、濃茶及酒精類等刺激性飲料,也可以防範因刺激自主神經過度興奮而誘發眩暈。

當然,對於反覆發作的病患來說,確實遵從醫囑服藥或接受前庭功能復健等治療,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要提醒病患和家屬的是,眩暈發作雖然不會致命,怕的是如果發作時正從事危險工作如駕駛、搭鷹架等,或者老人獨居無人照應,仍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安全需要格外注意,若症狀嚴重應慎重考慮更換職業或生活方式。

眩暈發作是痛苦的,著名畫家梵谷甚至因而割掉自己的一隻耳朵。但這並非不治之症,只要確實改善生活方式、做好飲食控制與設法調適心情,那麼在醫病雙方緊密配合控制之下,你幾乎可以忘了它的存在,快樂地迎向每一天。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12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