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4/7/9

炎炎夏日,中醫教你如何預防中暑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陳沛先醫師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國曆七月二十三或七月二十四日。大暑是最熱也是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這段期間最需要的是注意水份的攝取及預防中暑的發生。

      人體會透過一連串的反應調節體溫。當環境溫度較高,體溫上升到超過37度,下視丘會分泌激素,刺激身體皮膚血管擴張將熱透過水份蒸發、流汗排除。若熱能散失順利,則體溫可回復正常。若無法將熱能散失,則身體可能開始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症狀。

      足量的水份能讓身體的熱能透過排汗散熱,減少中暑的發生。在進入較高溫的環境前就建議先補充水份,不要等口渴或流汗才開始補充。基本的一日的飲水量是體重乘以30cc,若活動量較大或環境溫度較高,則要增加水量。喝水後,可以用小便的顏色協助判斷飲水量是否足夠。如果顏色呈現深黃色,代表飲水量不足,需補充水份直到尿液呈現透明至淡黃色。若此時出現抽筋的症狀,多數時候與電解質失衡有關,可飲用電解水協助緩解症狀。

      預防中暑,首先須儘量避開於早上10:00到下午14:00外出,這個時間太陽直射氣溫較高,最會容易使人中暑。如果必須在這個時間點外出,建議撐傘或戴帽子,並且出門前30分鐘就需先擦防曬用品。另外,高溫環境工作者,如廚師、建築工人,需特別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

      如果在這個時期自己或身邊的人感到頭暈、頭痛、疲倦、噁心嘔吐、四肢無力、抽筋等症狀,這很可能是中暑的表現。當下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到樹蔭下或陰涼處休息。此時可用噴霧狀的冷水、電風扇或搧風通風協助散熱,如意識清醒可以酌量補充電解水或加少許鹽巴的開水,若不清醒則不可給水。狀況較嚴重者,須立即呼叫119送醫。症狀較輕微者,休息過後,可到中醫門診清除暑氣、調整體質。中醫可以透過中藥、針灸等方式協助緩解症狀,恢復體力!

 

    如在中暑後,仍感到疲倦、無精打采,可服用本院提供的生脈益氣飲,內含西洋參、麥門冬、五味子及甘草,能益氣生津、強心潤肺,更快速的提升體力。

 

 

參考資料: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朱柏齡。32℃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大塊文化。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