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上篇)急症千萬不要拖!小心馬尾症候群
當大家聽到「椎間盤突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壓到神經了?要不要開刀?」其實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椎問題,許多民眾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真正了解其病理與治療原則的人卻不多。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都可以透過保守或微創治療有效控制,以下就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劉東桓醫師帶大家認識這個常見但容易誤解的病症!
諮詢/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劉東桓
撰稿/王彥婷
椎間盤突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體的脊椎由一節節脊椎骨組成,每節脊椎骨中間夾著一個「椎間盤」,像是避震墊一樣,能吸收震盪、維持脊椎活動度,椎間盤的中央為半液體狀態的「髓核」,外層則是強韌的「纖維環」。遇到某些原因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便可能從破口向外突出,一旦壓迫到神經根,就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神經症狀。
引起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多元,最常見的是年齡相關的退化,隨著年紀增長,髓核的水分減少,彈性下降,纖維環也變得脆弱,更容易因外力破裂。此外,長期搬重物、錯誤姿勢彎腰出力、長期姿勢不良(例如久坐或駝背),也會增加椎間盤受壓迫的機會。或是遇到外力創傷,像跌倒、車禍等突發衝擊,有些人甚至是基因問題,因遺傳因素而提早出現椎間盤退化的現象。
誰是高風險族群?
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
當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時,就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正是造成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患者會出現從腰到腳的放射痛,部分甚至會伴隨麻木、刺痛、肌肉無力等。
要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痛不等同於椎間盤突出,也可能源自其他問題,例如梨狀肌症候群、髖關節病變、脊椎滑脫、椎管狹窄或椎管狹窄、周邊神經病變或血管性疾病,要準確診斷就必須仰賴專業評估與影像學檢查。
椎間盤突出的診斷與分級
診斷椎間盤突出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最具代表性的是核磁共振(MRI),能清楚顯示椎間盤、神經壓迫、脊髓情況;X 光雖無法直接看到椎間盤,卻有助於判斷脊椎排列與椎體高度;電腦斷層(CT)可以替代不適合做核磁共振的病患,若能結合脊髓攝影(CT myelography)讓醫師做出更好判斷;神經傳導檢查(EMG/NCS)則可檢查神經傳導功能。
根據突出形態,醫學上可分為:
依臨床症狀輕重,則分為輕度(僅腰痛或臀部悶痛,無明顯神經症狀)、中度(放射性腿痛、麻、刺感,走路會受限)、重度(肌肉無力、跛行、姿勢改變,影響日常活動),及極重度(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 ),最後一類屬急症,稱為馬尾症候群,需在 24~48 小時內緊急手術,以免神經損傷不可逆。
治療選項:不一定要動刀
許多病人聽到「神經被壓到」就直覺以為非開刀不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或介入性處理改善,僅有極少數才需手術。
一般症狀初步治療順序(非急症)如下:
第一線:保守治療
第二線: 介入性治療
拖延治療會帶來什麼後果?
如果椎間盤突出持續壓迫神經而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慢性神經損傷:長期壓迫會使得神經受到缺血、缺氧,甚至退化,造成永久性麻木、無力、感覺異常,或是腿部肌力減弱,有些病人因此無法走路或站立。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由於神經受損,肌肉的運動信號傳遞不完全,會導致肌肉長期無力或萎縮,尤其是足部或大腿肌肉更為嚴重。
最嚴重的情況是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壓迫到脊髓尾端神經(馬尾神經),引起嚴重的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腿部無力等問題。若沒有在24~48小時內進行緊急手術減壓,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導致長期癱瘓。
雖然當神經損傷已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治療的重點會從「完全康復」轉向「功能改善」和「防止進一步退化」,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嘗試:
1. 介入性治療:即使有部分神經損傷,仍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注射、硬膜外注射或經皮神經電燒術來減少神經發炎與疼痛,並幫助緩解症狀。這些方法可改善痛感、麻木,部分患者還可恢復部分活動能力。
2. 物理治療與復健
3. 外科修復手術(延後的情況下)
4. 疼痛管理與生活品質調整
椎間盤突出雖常引起神經壓迫與坐骨神經痛,但並非一發生就需要手術處理,透過正確診斷、階段式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狀、恢復正常活動。相反地,若忽略症狀、拖延治療,可能讓原本可逆的神經壓迫變成不可逆的永久損傷。面對腰腿疼痛時,最好的方式不是忍耐或恐慌,而是盡早就醫、正確處理,讓自己盡快復原!